
咸保林大棚里的辣椒。 記者 李昊斌 攝
·編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這5年,全區各地各部門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強化政策扶持,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從荒灘上拔地而起的剝蒜廠、養殖合作社,到轉型為產業工人的夫妻;從一個辣椒棚撐起一個家庭的希望,到駐村干部用腳步丈量民情、筑牢防返貧底線……這些正是“十四五”時期我區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生動縮影。
2021年至2024年,全區脫貧人口務工收入從6971元增加到11079元,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從58.7%提高到60.1%。截至目前,全區脫貧勞動力(含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對象)務工就業30.79萬人,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的125.62%,同比增長4.64%,全區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連續4年實現穩中有增。產業興、就業穩、兜底牢的“寧夏答卷”正變成摸得著、可持續的民生溫度。
精準施策,荒灘上“長”出金產業

濱河家園五村村民在剝蒜廠獲得了穩定收入。
卸貨、沖洗、脫皮、分揀、裝運……10月15日下午,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濱河家園五村的剝蒜廠里,村民們正忙得熱火朝天。74歲的張雪琴坐在加工車間一角,熟練地將蒜頭一個一個挑揀出來,把不合格的扔進旁邊的筐里。“時間靈活,能顧家,一個月還能掙2000元左右。”她笑著說,5年前來到剝蒜廠,她告別了四處打零工的日子,找到了一份既能補貼家用又能照顧患病家人的穩定工作。
濱河家園五村是自治區“十二五”期間的生態移民搬遷安置村,2015年5月,由彭陽縣11個鄉鎮45個行政村的群眾搬遷而來。近年來,該村把產業振興作為重中之重,精準施策、多元布局,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從烏鱧生態養殖到鮮奶加工,從肉牛托管到剝蒜廠運營,一個個“金產業”在荒灘上拔地而起,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更讓越來越多像張雪琴這樣的脫貧群眾嘗到了“產業甜頭”。
在村口的清潔煤配送中心,村民馬耀付正熱情招呼顧客。“這煤耐燒,價格也公道!”忙完一單,他擦了擦汗,臉上是藏不住的笑意,“剛搬來時,全家靠我出苦力過日子,那會兒真是吃了上頓愁下頓。”今年,他申請了5萬元小額信貸,擴大了自家油坊和煤廠的規模,“現在兩家店一年能掙十五六萬元,新房也蓋起來了,日子美著哩!”
在村東頭的肉牛養殖合作社,64歲的黑文生正在查看自家托管的10頭肉牛。今年9月,他同樣通過5萬元小額信貸加入托管養殖,預計能增收2萬元。“2017年做了心臟搭橋手術,算是弱勞力,如今在家門口也能有穩定收入。”黑文生感慨道。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濱河家園五村創新推行“黨支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企業”模式的有力支撐。
濱河家園五村黨支部副書記馬國平介紹,村里不僅發展肉牛托管,還引進工廠化水產養殖;引進乳業公司打造2條生產線,日處理鮮奶80噸;規范出租49棟大棚,年租金收入68萬元;合作社運營的剝蒜廠年加工大蒜超1000噸,帶動200余人就業,年發放工資達300萬元。
馬耀付與黑文生的致富經歷,也折射出自治區金融幫扶政策的扎實成效。自2021年以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持續推進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和“富民貸”等金融幫扶措施,過渡期累計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168.46億元,覆蓋29.44萬戶次,“富民貸”發放51.45億元、惠及4.86萬戶。同時,通過推廣“一戶一策”、探索“公司+合作社+脫貧戶”等合作模式,建立保底收購、代種代養等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小額信貸與產業精準對接,脫貧戶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記者 馬雨馨 文/圖)
零工變技工 生活更從容

正在工作的普月娥。
“5年前這會兒,我還在工地上搬水泥,一天掙80元。刮風下雨時一分錢收入都沒有。現在牧場機器一響,心里踏實得很。”10月16日,在中寧縣太陽梁鄉寧夏興墾牧業有限公司牧場里,記者見到了清理完牛舍準備下班的海保軍,他言語間對現在的生活滿是歡喜。
擠奶大廳里,海保軍的妻子普月娥正在忙碌。“過去打零工,東家干完愁尋下家。如今我倆一起上班,下班還能陪孩子寫作業。這日子才算真正過了起來。”普月娥說。
在太陽梁鄉,像海保軍、普月娥夫妻倆一樣,通過技能培訓從零工轉型為產業工人的村民越來越多,他們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收入翻番的同時,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那時候哪敢想未來?今天有活干,明天就可能餓肚子。”回家路上,海保軍記起2019年初到寧夏興墾牧業時的忐忑,公司推廣標準化養殖,連奶牛飼料配比都要精確到克,這個曾經靠力氣吃飯的漢子一度想退縮:“伺候牲口比搬磚還難!”
轉機發生在一次技能培訓中。當地人社部門聯合企業開展畜牧養殖專項培訓,夫妻倆白天跟老師學疫病防治、晚上對著手冊背流程。普月娥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畫滿了奶牛解剖圖。
工資條上的數字照亮了飯桌上的日子。中午時分,記者走進海保軍家新修的磚瓦房,冰箱里放滿了羊排和新鮮蔬菜,“以前過年才舍得買半只羊,現在頓頓有肉。”普月娥炒著青椒肉絲,鍋鏟聲里帶著輕快。這份從容源于工資卡上每月準時到賬的工資,海保軍翻出手機里的工資短信記錄:“我們倆每個月加起來1萬多元,比起以前,真是不敢想。”
“我明年想考取畜牧師證書,老婆要學習數字化管理系統。政策搭橋,自己也得邁開腿。”海保軍說,就像養牛,光有飼料不行,得懂它們的習性。學會手藝,才算真正把飯碗端牢了。
海保軍夫婦的經歷,正是我區持續做實就業幫扶舉措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扎實開展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的生動寫照。
“目前全區已培育32個勞務品牌,直接帶動脫貧人口就業8000人以上。‘賀蘭山東麓葡萄種釀工’‘中寧枸杞技工’等‘寧字號’特色勞務品牌逐步打響。”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深化閩寧協作等省際勞務合作,全區已有12.62萬人通過有組織轉移實現就業,全區建成的608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也正在將就業服務延伸到脫貧群眾身邊。(記者 李昊斌 文/圖)
“量身定制”致富方案,日子越過越甜

咸保林的大棚。
10月15日8時半,靈武市白土崗鄉涇興村村民咸保林掀開溫室大棚的棉簾,辣椒的清香撲面而來。“這一個棚,今年能掙8萬多元。”他搓著布滿老繭的手笑道,“前年這個時候,我還在為3個孩子的學費睡不著覺呢。”
“3個孩子同時讀書,兩個上大學,一個念高中。每年光學費和生活費就得三四萬元。”咸保林家的情況曾讓村黨支部書記李文玉憂心不已。
這個2015年從涇源縣搬遷而來的移民村,雖然已在2019年整村脫貧,但如何防止像咸保林這樣負擔沉重的家庭返貧,始終是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
轉機出現在2023年。村“兩委”在排查防返貧風險時,將咸保林家列為重點監測戶,為其量身定制了幫扶方案——妻子參加“雨露計劃+”培訓,進入附近的興源達牧業上班;咸保林承包村里的辣椒大棚,夫妻二人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村里的333棟溫棚中13棟專門分配給監測戶,咸保林承包的正是其中之一。”李文玉說,村設施農業年產值達1500萬元,帶動戶均增收超過2萬元。對于咸保林這樣的重點家庭,村里還提供了額外支持——大棚租金減免、技術包保服務、銷售渠道保障。
“技術員每周來指導,村里統一聯系銷售,我們只管種好就行。”咸保林說,“這可比在外漂泊強多了。我和老婆一年收入近10萬元,不僅孩子學費有了保障,還有了2萬多元的積蓄。”
如今,咸保林的大棚里辣椒長勢正好,最后一茬辣椒已經上市,商販每天清晨準時來棚前收貨。“最后一茬辣椒賣完后,我打算把攢下的錢拿去再承包一個棚,為小兒子的大學學費提前做準備。”咸保林盤算著。
近年來,寧夏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堅決打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翻身仗”,截至今年9月底,全區累計識別監測對象2.69萬戶10.18萬人,其中99.87%已落實幫扶措施。“在監測幫扶方面,全區持續健全完善防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建立全體鄉村人口基礎數據庫,對重點人群和特殊群體實行‘八必訪’,對風險戶實行‘一鍵預警’。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堅持開發式幫扶和兜底保障相結合,截至目前,累計下達中央和自治區各類銜接資金331.92億元,投入產業占比穩定在60%以上,全區脫貧人口每年務工就業穩定在30萬人以上。(記者 李昊斌 文/圖)
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駐村小隊走訪入戶。
10月15日,秋日的陽光灑在同心縣下馬關鎮張家樹村的鄉間小路上,駐村第一書記王少寧正帶領駐村小隊像往常一樣挨家挨戶走訪,細致了解村民近期的生活與生產狀況。走到村民賀登相家門前時,正忙著打掃衛生的賀登相連忙熱情招呼:“小王,我家的情況你也清楚,現在想再貸一筆款買幾只羊擴大養殖規模,你看能不能幫我想想辦法?”
“沒問題,我盡快幫你聯系相關部門,這幾天就給你答復。”王少寧回應得干脆。熟悉賀登相家情況的人都知道,他曾是村里的脫貧戶。如今養了130余只羊,家庭年收入穩定在7萬余元。
今年6月,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管局派駐張家樹村第六輪駐村工作隊到崗任職以來,這支工作隊就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家事,不僅幫助村民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還捐資籌建老年食堂、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改善,用一項項看得見、摸得著的務實舉措為張家樹村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進駐第一天起,我們就定下了‘全覆蓋走訪’的目標,就是要把村民的急盼愁難問題一個個摸清楚、記下來。”王少寧坦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關鍵在于“精準”二字。在張家樹村,防返貧工作有著清晰的流程,一旦捕捉到村民可能存在的返貧風險,村“兩委”先摸清具體情況,在縣鄉村干部同步入戶核實后,召開村民大會進行討論,通過并進行公示后再上報鄉鎮召開復核初審會研究,隨后由縣(區)決定是否批準納入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整個識別認定工作嚴格控制在15天。一旦納入,10天內要針對幫扶對象的實際需求量身定制幫扶政策,實現“一戶一策”的精準幫扶。
不過,工作隊剛到村時也曾遇到過“小插曲”。一些村民對政策不熟悉,誤以為家庭收入核算高了就會失去相應的幫扶政策,因此在配合工作時難免有些猶豫。察覺到這一問題后,王少寧和小隊成員沒有急于推進工作,而是挨家挨戶上門耐心講解政策,反復告知村民“不會隨便取消幫扶措施”,一點點把政策講透、把道理講通,最終村民放下顧慮,配合度越來越高,防返貧工作也得以順利推進。
“和前兩年相比,現在的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工作在多個環節都有了明顯優化。”王少寧介紹,監測維度更全面,從過去單純關注收入、“兩不愁三保障”拓展到如今的就業穩定性、產業發展風險等;幫扶方式更精準,從以往的“普惠式”幫扶,轉變為根據每戶實際情況制訂方案的“一戶一策”;監測機制更實時,建立起“村級摸排+部門預警+農戶申報”的立體化機制,醫保、人社等部門會定期推送相關數據,教育、醫療等多部門協同發力,從根本上避免了幫扶斷檔的情況。
作為同心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戰場,下馬關鎮黨委和鎮政府在產業發展上持續發力。為了讓脫貧群眾的收入穩中有升,鎮里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同時配套建設冷藏庫、病蟲害防疫室、泵房、蓄水池等附屬設施,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如今,鎮里種植的辣椒、人參果等作物長勢喜人,單棚收益就能達到3萬元至5萬元。
近年來,我區通過建立覆蓋全體鄉村人口的信息庫,構建出“八必訪”風險戶數據模型,同時,不斷健全幫扶政策“工具箱”,堅持因戶因人精準施策,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截至10月初,全區累計識別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對象2.7萬戶10.4萬人,99.7%已落實產業、就業、金融、社會綜合保障等各類幫扶措施。(記者 徐 琳 文/圖)